地緣沖突延宕,全球格局激蕩。逆風之下,更見定力;變局之中,方顯格局。
5月15日,國務院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明確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為企業錨定方向、破局突圍提供了戰略指引。
作為國內高端科學儀器龍頭企業,聚光科技始終以國家戰略為錨點,內以自主可控技術夯實根基,外以可靠交付拓展合作,打通“中國智造”的雙循環通路,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
01做強國內大循環夯實國產儀器“自主可控”
高端科學儀器是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石,更是保障國家安全與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核心力量。
聚光科技以國產儀器的自動化、智能化、數智化為突破口,聚焦“卡脖子”環節,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與典型場景落地,加快實現從“可用”到“好用”、從“替代”到“引領”的跨越——
在智慧環境領域,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融合無人機、機器狗、無人車、無人船等搭載高端監測儀器的智能裝備,聯動AI超腦平臺,實現污染識別、智能巡檢與精準溯源。
在智慧工業領域,自研全自動LIBS成分分析系統,秒級無損識別20+合金元素,賦能無縫鋼管生產、鍋爐管焊接等關鍵環節的質量監控與工藝優化。
在智慧實驗室領域,打造無人值守“黑燈實驗室”,實現自動進樣、高通量檢測與智能分析,提升運行效率與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在生命科學領域,實現了高端質譜流式細胞儀的國產替代,核心部件國產化,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支持高通量、多靶標單細胞免疫檢測。
圍繞質譜、色譜、光譜等二十余項核心技術平臺,聚光科技已在多個關鍵領域構建起全鏈條、自主可控的國產儀器應用矩陣。
依托青山湖創新基地,聚光科技打通從核心器件、自研軟件到整機制造、測試驗證與應用服務的全鏈條布局,構建起創新鏈協同、產業鏈完整、供應鏈可控的高端儀器自主體系,形成“研發—制造—交付—服務”閉環,為國家高端裝備體系筑牢技術底座與戰略韌性。
02牽引國際循環以“中國方案”聯通世界
當部分國家頻頻加碼技術壁壘,儀器采購周期延長、項目推進停滯,一個問題愈發凸顯——“誰能穩定交付?誰更值得信賴?”
聚光科技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牽引,憑借自主技術與本地化服務打通國際市場,實現從儀器出海到能力出海的躍升。截至目前,聚光科技已出口高端科學儀器超數千臺,覆蓋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聚光科技“固定監測站與走航車空氣監測系統”加速部署,助力構建本地化智能監測網絡;ProGC系列工業在線色譜儀替代國際主流品牌,為越南某鋼廠檢測高爐煤氣熱值。在歐洲科研機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OES)等高端儀器廣泛應用于材料與環境課題研究,為關鍵領域技術突破提供支撐。
在南美洲,氣相色譜儀(GC)應用于醫藥實驗室藥品殘留檢測,助力藥品質量控制;在非洲,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儀(LC-MS/MS)支持食品中真菌毒素分析,強化本地食品安全能力;在非洲與南美洲礦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已部署于多地,服務礦山環境監測與冶金過程控制,推動綠色礦業可持續發展。
不僅產品可交付、技術可替代,聚光科技還構建了覆蓋設備出運、質量檢驗、專家驗收、安裝調試、性能驗證、定期巡檢、技術培訓等環節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持續賦能本地技術團隊。
“我們輸出的不只是國產儀器,更是一整套共建共享、穩定可持續的系統能力。”聚光科技海外市場負責人表示。
聚光科技正以“核心技術立足中國、服務能力連接世界”為支點,構建內外協同、自主可控的價值閉環:在國內,聚焦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夯實產業鏈韌性;在海外,輸出高可靠、高適配、高響應的“中國方案”,拓展全球合作新空間。
立得穩,是為了國家所需;走得遠,是為了世界共享。
面向未來,聚光科技將以硬實力筑底座,以軟能力拓邊界,撐起中國高端科學儀器的硬脊梁,奔赴更高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