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代表前往浦東開展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調研時,部分來自基層的代表反映,目前衛生部門公布的非法食品添加劑目錄中,近半缺乏食品安全檢測標準。
眾所周知,非法食品添加事件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和盲點,從三聚氰胺、蘇丹紅、工業明膠到牛肉膏、羊肉精,每個牽動著民眾的神經,誰也不知道吃到自己嘴里的,到底有沒有危害,美食變成了毒藥,這讓有著非常濃厚非常悠久的飲食文化的中國,情何以堪!近幾年,食品安全的“亡羊”不少,我們的“牢”雖然也不斷地補了起來,比如,加強了監管力量,成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修正了刑法,食品安全犯罪最低將被判處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等。但是,我們的食品檢測標準,卻沒有與時俱進。衛生部門發布的 《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公告中,對非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種類有了明確規定,但禁止添加的物質中近一半沒有相關檢測標準,著實令人擔憂。
我認為,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必須與時俱進,科技發展越快,能夠欺騙食客味蕾眼球的添加劑就越多,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食品添加劑都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國家相關部門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有什么理由停滯不前呢?
第一,食品檢測標準的制定權,必須歸到更加權威更加公正的部門。這些標準關乎到大于天的食品安全問題,不能說是幾個領導幾個官員坐下來一拍屁股就能寫出來的,一定要相關的高校、研究院,經過多方實驗和驗證,用數據說話,用數據來得出相關的標準,這樣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才能讓人信服,才能讓人安心。
第二,建立嚴密的食品安全標準檢測機制。食品檢測標準,應當隨時更新。規定禁用的添加劑,體現出對公眾食品安全的應有擔當,而且要隨時查實風險,修訂檢測標準,出臺禁用規定。
第三,改事后監管為主動檢測。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馬后炮”是要不得的。而只有加強檢測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硬件水平,才能更好的執行政策法規。比如,日本能對四百種農藥殘留物進行檢測,而我國只有檢測數十種農殘的設備能力,這如何能做到日常檢測,如何能保證民眾的食品安全呢?這種現象一定要盡早改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國家和民族已經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價,今后,必須構筑食品安全“防火墻”。首當其沖的是,要盡快制定更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從傳統的偏重事后監管變為事前預防,從臨時抽檢變為日常檢測和定期抽檢相結合。若能落實,一定可以緩解老百姓當下的食品安全焦慮。不然,食品沒有檢測標準,誰還敢吃?
(責任編輯:金利同建c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