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嬰幼兒配方乳粉、嬰幼兒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飲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劑等8類食品作為2014年生產加工環節食品監管的重點品種。
重點監管八類食品
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各地在此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和區域特色食品特點,確定本地區需要重點治理的食品品種,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原因,扎實做好重點食品安全監管和專項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安全風險,著力消除各類隱患,切實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食品安全問題的底線。
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要綜合運用行政許可、監督檢查、監督抽檢、風險監測、行政執法等手段,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從原輔料采購、過程控制、檢驗檢測、出廠放行等各個環節入手,改進企業生產條件,切實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檢測。
針對抽檢,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以白酒中塑化劑、含油脂類食品中塑化劑、植物油中苯并芘、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以及食品中重金屬、農藥殘留量、食品添加劑等危及人體健康安全的關鍵指標為重點,依法組織開展重點食品的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檢。
食品安全追溯需法治設計
《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性可見一斑。當今中國是一個商品大國,食品作為商品往往經過多級流轉,當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時,怎樣找到罪魁禍首進行懲處乃至召回,就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這需要“從餐桌到田園”的逐級倒查,即食品安全追溯。它常常被認為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終極武器。
放眼國際,歐盟早在2000年就對牛肉產品出臺過相關規定,要求上市的牛肉產品必須在標簽上標明牛的出生地、飼養地、屠宰場和加工廠。2002年又規定要求所有上市銷售的食品均需具備可追溯性。此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也推出了類似的制度和配套的技術標準。
在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自2003年啟動“中國條碼推進工程”,即通過商品條碼追查食品制造的各節點;2005年,該局又強制要求一些企業在產品上粘貼或復制“電子監管碼”,并納入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2007年,為確保北京奧運會的食品安全,奧運食品安全追溯數據中心啟用,實現從生產基地到奧運村的全過程控制;2014年,甘肅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省一級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辦法》……不難看出,從政策到技術,從試點到拓展,我國的食品安全追溯事業已現雛形。
人要有品格,食品要有品質。食品安全追溯本質上是個現代化治理的問題。它離不開技術,但光有技術是不夠的;它離不開法治,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切實推出全國性的食品安全追溯體制和平臺,考量著國人的法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