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差,監測中88%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達不到環保要求。另外,發生在2011年的蓬萊溢油事故和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影響依然存在。
公報顯示,實施環境監測的431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3月、5月、8月和10月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比率分別為47%、49%、54%和52%。其中,129個入海排污口全年監測均超標,占監測排污口總數的比例較上年增加4%。受排污不達標的影響,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差。8月,79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占監測總數的81%。
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中,處于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系統分別占23%、67%和10%。環境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棲息地生境喪失是造成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
2013年,監測的72條主要江河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672萬噸,比上年略有下降。431個入海排污口全年達標排放次數僅占監測總次數的50%。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差,80%以上無法滿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區的環境保護要求。
86個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占監測總數的88%。其中,位于農漁業區和旅游休閑娛樂區內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超標率分別為100%和78%。
此外,青島東黃輸油管線爆燃事故入海原油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連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依然存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依然影響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該海域放射性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海水、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的顯著影響。
近岸海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中型海灣中,有16個海灣全部或部分區域海水水質為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中,杭州灣海域水質均為劣四類,影響海灣水質的主要污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