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將建立全省統一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水資源、水土流失、耕地等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按照統一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和評價,客觀、準確、及時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地面生態監測和衛星、無人機遙感監測。推進野外生態監測站、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等建設。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湖泊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國家地質公園等監測、調查與評估。國家和省、市重點監控排污單位,要建設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縣級重點監控排污單位要根據實際建設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省級工業園區要建設特征污染物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特征污染物變化情況,并實現與全省污染源監測平臺聯網。
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開發與應用
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林業、水利、衛生計生、氣象等部門獲取的環境質量、污染源、水資源、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實現有效集成、互聯共享。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儀器數據資源開發與應用,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滿足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的數據需求。
建設全省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
方案提出,要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建設全省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提高全省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預警水平,強化污染源追蹤與解析。建立主要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開展重點流域、重要湖庫、水源涵養區等水環境質量預警研究。提升土壤環境風險評估和輻射自動監測能力。建立重點監控污染源監測自動報警體系,提高污染物超標排放、在線監測設備運行異常等信息追蹤、捕獲與報警能力。
培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
我省將培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進一步開放監測業務領域,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建設項目施工期監測、企業自行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在基礎公益性監測領域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
方案還提出,我省將率先啟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試點,到2020年全面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確保監測網絡有效運行。
我國到2020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做出全面規劃和部署。按此方案,環保部將適度回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的全覆蓋,以及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的互聯共享。這將為保障監測數據質量、實現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提供重要支撐。
加快推進監測網絡建設讓環境數據“明明白白”
當前我國嚴重的環境污染現狀以及環境狀況的瞬息多變,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及與監管的快速有效互動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了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該方案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大量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影響了監測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須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三大區域建成空氣監測平臺
環保部提供的資料顯示,隨著2014年12月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的基本建成,我國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心均已建成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并可以開展預報預警業務。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實現了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業務化,空氣質量預報信息在環境保護部和新華網上公開發布。環保部還將力爭在今年底前,使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全部具備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能力。
數千網點布設監測網絡
盡管我國已建立各級監測站2700多家,監測儀器設備26.8萬臺(套),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都實時發布6項污染物濃度、環境空氣質量指數,但離決策和公眾需求,還有距離。因此,《方案》提出:“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要求“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和評價,客觀、準確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全國聯網共享監測信息
《方案》明確表示要實現“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具體提出了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制、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三項措施。
在“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方面,《方案》強調,依法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內容、流程、權限、渠道等,及時準確發布全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及生態狀況監測信息,提高政府環境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眾知情權。
科技創新強化監測能力
《方案》在“基本原則”中就提出,科學監測、創新驅動。依靠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加強監測科研和綜合分析,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等。
《方案》要求,“強化監測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促進和鼓勵高科技產品與技術手段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提升我國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