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環境監察支隊對位于南京的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處以20萬元行政罰款,并要求其補交排污費近260萬元。同時,企業相關環保責任人因篡改、偽造監測數據被處以行政拘留。
無獨有偶,日前,來自山東省的消息稱,近幾年,山東在打擊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至今,省級共查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36起,移交公安機關19起,行政拘留20余人,開創了全國破壞自動監測設施案件行政處罰的先河。
近年來,環境監測儀器數據造假成為困擾政府和業內的大問題,其中既有來自污染源企業的造假,也有地方政府源自環境改善壓力和政績考核壓力的數據造假。如何對地方政府、污染源排放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有效監管,讓主動造假變成主動保真?
業內人士表示,必須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對數據采集后進行長效評估,最大限度防止數據造假。
為規避監管而造假
前不久,群眾投訴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涉嫌排放廢氣超標、污染環境,但環保局監控平臺上企業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全部達標。
南京市環境監察支隊到企業現場調查取證發現,該企業二號窯二氧化硫分析儀顯示數據是210毫克/立方米,超標5%,但傳至環保局的數據只有23.27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分析儀數據是881毫克/立方米,但上傳環保局的是300毫克/立方米。
檢查人員打開監控設備發現,負責數據采樣的分析儀和數據傳輸的工控機之間接入了幾根導線,并連接該公司辦公室,可隨意篡改監測數據。
無獨有偶。山東省環境監控中心近期多次通過數據審核發現,龍口礦業集團熱電有限公司晝夜煙氣溫度差很大,懷疑該企業夜間停運脫硫設施。調查發現,該企業排放口二氧化硫濃度數據為1915毫克/立方米、超標8.6倍,氮氧化物濃度為301毫克/立方米、超標0.5倍。然而,該公司自動監測設備顯示二氧化硫濃度為10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為67毫克/立方米。檢查人員對采樣管路、工控機參數等進行排查,發現監測站房隔壁的房間內有礦泉水桶和氮氣鋼瓶,分別用于吸收和稀釋采樣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干擾了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
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強,環保部門近期查處了不少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進行數據造假的既有污染源排放企業,也有地方政府相關部門。
對此,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陳榮強表示,無論是污染源排放企業的監測數據失真,還是用于環境影響評價的數據失真,都與我國當前所處階段密不可分。“一些地方環境改善目標比較艱巨,進行的實際工作與實現減排目標還有差距。面對環境質量排名,在數據上做手腳成為其完成目標的方法之一。”他說。
目前,不少排放企業在按照政府要求采購第三方檢測服務時,一方面是自動監測系統對技術、資金、維護要求較高,有為減少成本而造假的動機;另一方面是不少企業不治理、少治理,為達標或規避監管、逃避責任而造假。